狮城青年说丨在广袤田野收获精彩人生_玉米种子_小九直播杏彩体育彩票-小九官网首页
header
狮城青年说丨在广袤田野收获精彩人生

产品中心 首页 > 产品中心 > 玉米种子

狮城青年说丨在广袤田野收获精彩人生

时间: 2023-12-02 22:47:19 |   作者: 玉米种子


  9月23日是第六个“中国农民丰收节”,我们和千千万万农民一起,感受着丰收的喜悦。

  近年来,慢慢的变多的年轻人转变就业观念,将返乡创业当作自己的理想,用双手成就事业、创造财富,也为乡村带去了无限可能。他们化身新农人,用新机器、新技术,为乡村带去新思维、新理念;用活力和知识,将梦想的种子洒向热土,收获精彩人生。

  这是当下年轻人的选择。从发展种植养殖、开办农家乐,到从事农村电商、开发乡村旅游……这些年轻人为乡村注入了新的活力,也带动更多善学习、肯钻研的青年回到这里,不断投身到乡村振兴的火热实践之中。扎根热土,仰望星空,他们用坚持、专业和情怀,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劲动能。

  不过,在这场乡村与青年的双向奔赴中,我们也应看到,返乡创业绝非轻而易举就能成功。

  无论是回到故土,还是从城市来到乡村,广大青年想要在基层蹚出一条新路,注定会遇到这一种或那样的困难和挑战。走好这条路,政策的扶持很重要,它能让愿意留在乡村的人更加安心,让想要回报乡村的人更有信心;同时,返乡创业的青年也需时刻保持敢闯敢干、攻坚克难的决心和信念,以及对创业项目的全面学习和考量。

  在广袤的田野播撒青春的种子,在乡村的热土收获精彩的人生。期待更多年轻人看到乡村发展的前景,投身乡村振兴,在广阔天地大展才华。

  我是学艺术设计专业的,2013年,和男友回家商量结婚时,在他们的现代农业示范园里,看到了先进的蔬菜育苗技术。在那之前,我一直单纯地以为,西红柿就只有一个品种,茄子也只有长茄子和圆茄子之分。但示范园让我大开眼界,基地常年培育的蔬菜品种多达上百个,光育苗室就分好几种,产品不仅畅销全国,更出口多个国家和地区。

  这也彻底改变了我对农业的看法。2015年结婚以后,我辞掉了城里的工作,和丈夫一起回到农村,从事蔬菜育苗工作。

  我从零学起,每天跟着员工一起在大棚里忙活,学习工厂化育苗,播种、催芽、调苗、出苗……为了尽快掌握这些专业相关知识,我随身带着笔记本,把老师傅们讲的每一句话都记录下来,遇到不明白的地方,就在实践中慢慢学习。

  在我眼里,这些秧苗就像孩子一样,大棚里的温度高了、低了都不行,越是碰上雨雪大风天气,越得勤加照料。不管白天黑夜,每隔三两个小时就得去看一眼,觉都睡不好。也正因如此,这些年,几乎每个春节我都是在温室大棚里度过的。

  此外,我还一边实践一边研究新技术。研发的茄子“换头重长”技术,不用重新栽苗,也能长二茬茄子,不仅为种植户节省了不少苗钱和人工费,还能避免病害,二茬茄果的品质、产量不亚于重新定植。

  除了研究新技术外,我还发明了一些新装置。过去冬季为辣椒、茄果类种子催芽,由于棚内采用地暖,穴盘水分蒸发量大,需要在第六天前后把穴盘从催芽室转到育苗车间补水,可这样就会导致秧苗遇冷,同样会影响出芽率。

  针对这样的一个问题,我做了不少试验,最终发明了一个装置,既为秧苗补了水,又不会因降温、补水造成种苗缺氧腐烂,出芽率因此提升了10%。

  这些年,我先后申报了“一种植物种苗整根移植器”“一种大棚蔬菜种苗培育温度调节装置”“一种提高种苗出芽率的培育装置”等9项实用新型专利,其他的还有3项专利正在申请中。

  农业快速的提升,不断有新设备、新技术面世。前些年,我主张建设了15000平方米高标准的育苗温室和20000平方米的玻璃连栋育苗室,并引进先进的自动播种流水线、精准播籽器。如今,育苗工作的辛苦程度大幅度降低,大棚的放风、遮阳、温度湿度调节等工作都实现了自动化,干活轻松多了。

  从2018年开始,我一边做好新品种、新技术的研发工作,一边申请了抖音、快手账号,不定期更新育苗知识,每天利用互联网平台向我咨询种植技术的农户,少说也有四五十人。

  在我的努力下,合作社年出苗量从2014年的1亿株增加到现在的2亿株;蔬菜秧苗品种从100多个增加到300多个,而且每年还在增加;同时带动5000余户农户种植蔬菜增收致富。

  返乡创业不仅让我收获了一份事业,也让我获得了难得的荣誉——2021年被全国妇联妇女发展部、农业农村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司确定为全国“巾帼新农人”创业典型。

  那时候家里虽然地不多,只有二三十亩,但几乎所有农活都靠人工。印象中,爸爸和妈妈每天起早贪黑,尤其到了收获季节,连平常不怎么干农活的我也得跟着忙活,经常半夜还在剥玉米,困得眼皮直打架,一双手磨得生疼,却挣不了多少钱。

  也正因如此,我十来岁时就下定决心,长大后一定要离开农村,到城里找工作,说啥也不回来种地了。

  读高中时,我家成立了家庭农场,种植培养面积扩大了,机械化水平提升了,更重要的是,国家出台了很多扶持政策,家里收入慢慢的升高,父母也不再像当初那样辛苦,这一切让我对农业有了全新的认识,并开始主动接触农业方面的知识。

  今年6月,我大学毕业。我原本有机会留校工作,但考虑再三,依旧是觉得土地的吸引力更大一些。于是我回到农村,和爸爸和妈妈一起经营家庭农场。

  头些年,我们家一直以种植大田作物为主,每到收获季都会产生大量秸秆,虽说会有人前来收购,但价格却被压得很低,每亩只有100元。

  我回来后做的第一件事,就是向父母介绍循环农业。为了验证循环农业在农场的可行性,我养了300多只羊,用秸秆当饲料,用粪便发酵生物肥。

  头一次放羊,因为不熟练,让羊群受到了惊吓,300只羊像无头苍蝇一样到处乱跑。我一下子就傻眼了,既怕被羊撞到不敢上前,又怕羊跑了追不回来。最后,还是在全家人的帮助下,花了好长时间才把局面控制住。

  可就算这样,还是有一只羊不知去向。我到处去找,在运河边上找到它时,已经是夜里八九点钟了。

  我之前从没养过羊,所有的饲养知识和简单的疾病救治方法,都是利用晚上时间一点点掌握的。

  很多同学羡慕我不用打卡上班的生活,但其实务农的辛苦和压力,一点儿不比他们少。

  刚毕业那几天,正好赶上玉米播种,可是那阵子一连下了好几天雨,我们家的玉米晚了将近一个月才种上。

  那几天,爸爸和妈妈一直愁眉不展,我也跟着揪起了心——我们家一共承包了2100多亩地,万一错过了耕种期,那损失就太大了。

  可种地就是这样,明知道最佳播种期就这几天,可就是干不了活,唯一能做的就是随时关注天气预报,一旦天气好转,就立刻联系播种机播种。

  返乡干农业,有辛苦,也有压力。自从回村以后,我没有一顿晚饭是在晚上8点前吃上的,但我从不后悔回到这里——循环农业的实验进展非常顺利,连我父母也认可了这一想法。等到来年,我会逐步扩大养殖规模,让想法变成现实。

  再有不久,我种植的1200多亩玉米就能收获了,亩产预计能达到600公斤到700公斤。

  今年是我返乡务农的第一年。我虽然在农村长大,但从小到大没干过农活,能有这样的收成,我自己都没想到。

  在回村种地前,我经营着一家新能源科技公司。这些年,企业效益还算不错,业务遍及河北、河南、内蒙古……去年公司年营收达到3000多万元。

  回村种地的想法是去年年底才有的。那时,我发现村民尤其是年轻人都到城里打工去了,务农的人出现了断层。与此同时,国家对“三农”又很重视,出台了很多扶持政策,支持青年返乡创业。我觉得乡村是个大舞台,一定能实现我更大的梦想。

  在作出决定前,我核算过——承包1000亩地,每亩每年流转费用1000元,再加上各种农业基础设施、种子和化肥,光第一年的投入就至少要278万元。

  这不是一笔小数目。在很多人看来,农业收益相对较慢,况且我从没种过地,一次性投入这么多钱,万一打了水漂怎么办?

  在众多反对者中,我爸是最坚定的一个。那一段时间,他一有机会就跟我说种地的苦,还说,光给1000亩地浇水就得雇300多人。

  我就劝我爸,干事业哪有不吃苦的,再说现在和过去不一样了,各种自动化设备早就替代了人工。种地,年轻人有年轻人的方式。

  最终,我在沧县承包了1200多亩地,5月初签订土地流转合同,紧跟着就是布设各种农业基础设施。那段时间,我几乎每天长在地里。早晨五六点钟下地,热的时候,一天能喝20多瓶水,一大盒藿香正气水两三天就喝完了。晚上10点来钟才回家,回家后不管多累,也要打起精神学习种植技术。要是碰上不理解的知识点,第二天一准儿得去请教农业专家。

  喷灌、滴灌、平移式灌溉机、指针式灌溉机、卷帘式灌溉机……光灌溉设备就有五六种。不光灌溉实现了自动化,从播种到收割也都实现了机械化。有了这些设备,这1200亩地只需7个人就能管过来。

  种子播下去以后,有的地块3天就出苗了,有的地块六七天也不见动静。我急得天天往地里跑、扒开土层看,直到确定种子发了芽,才放下心来,重新把种子种好。

  其后几天下了一场大雨,种子“喝”足了水,铆着劲儿往上蹿,这可把我高兴坏了。

  印象最深的是遭遇病虫害。8月中旬,我发现有些地块的玉米像生了锈一样,并呈蔓延趋势。通过镇农业部门发布的预警消息得知,这是得了南方锈病,会造成大量减产甚至绝收。这可把我吓坏了,连夜联系“飞防”,打了3遍药,才算控制住。

  这些日子,玉米收购价降了几分钱,没回来种地前,我从没为几分钱在意过,可现在不一样了,1200多亩玉米,哪怕每公斤降1分钱,凑在一起也有不少呢。

  所以,我想着来年再多花些心思——购买农用无人机、修建晾晒场、增铺引水管道、添置农用机械……虽然这会增加不少投入,但有了这些基础设施,才能进一步节省本金、提高利润。

  务农是辛苦活儿,更是技术活儿,有了这些新设备、新技术,再加上年轻人的新思路,种地照样能种出令人羡慕的美好未来。

  张莎莎:返乡前,我在一家房地产研发企业工作,职位是董事长助理。说实话,无论是薪资待遇还是工作环境,都挺不错的,但我并不后悔当初的决定。假如没有回村,也许我吃不了这么多苦,但也品尝不到丰收的喜悦。就拿培育新品种来说,我每年试验的新品种有300多个,播种、催芽、调苗、出苗,再到试种,最终能投入市场的也就七八个品种,中间有无数道关要闯,有无数个难题要破解,这样的一个过程是很辛苦,却也很有意义。我的理想就是当好一名新农人,用年轻人的方式,在广袤的大地上收获属于自身个人的人生。

  张超:农业是国家发展的根本和命脉,有了这个大前提,无论从国家层面还是从个人经营层面上看,农业都不应该是夕阳产业。人们之所以不看好它,归根结底是用老眼光、老思路想问题,没能做到与时俱进。如今农业科学技术快速的提升,“新疆海鲜”、旱碱麦都能获得大丰收,可见农业的潜力巨大。在我看来,无论干什么,不能离开辛苦二字,总想着赚快钱,不是干事业的正确心态。和我一起回乡种地的还有7个人,他们都是年轻人,最大的43岁。他们和我一样,都是头一次种地。虽然这条路走起来会比较辛苦,但相信方向不会错。

  王艺霏:在我看来,农民不只是一个身份,更是一个职业、一份事业,现在的农村也早已和过去不可同日而语,我们这些从事农业、扎根农村的青年,虽然面朝黄土,但依旧能仰望星空。欢迎更多年轻人加入到职业农民的队伍中来,扎根热土,在广阔的农村闯出属于自身个人的一片天地。

产品中心

玉米种子
蔬菜种子